孝元皇帝刘奭和孝成皇帝刘骜都是昏庸的皇帝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5:28:40

因为这对父子俩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没有贡献,反而出现了社会动荡的情况,所以不被称赞。
老子刘奭性格柔弱,骂名不多。
儿子刘骜的名声可非常的差,因为他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为立飞燕为皇后,把元配正妻许皇后先是废除然后毒死。因后宫的变化,直接导致朝堂上权力的变化,以致于给后来的王莽篡政,灭西汉建立新,埋下了祸根。最终这位皇帝某天吃了大量的壮阳死在了被他称为温柔乡的赵合德身上。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是西汉第八位皇帝。他属马,是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即位做了皇帝。两年后,母亲许皇后被霍光妻霍显毒死。霍光死后,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黄龙三年(前49年)十月,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谥号为孝元皇帝,庙号高宗。

【后人评价】
班固: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汉书·元帝纪》

史家对元帝的定评是“柔仁好儒”。这个评语应是褒多于贬,至少是褒贬参半。现在看来,“柔”字用得恰切。元帝确实是一个性格柔弱、优柔寡断的人。至于“仁”字则要大打折扣。所谓“好儒”是真的,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最终只因好的是“俗儒”而功亏一篑。 在元帝做太子时,就向宣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则训斥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所谓“霸道”就是先秦法家治国之道,所习之经十分广泛,包括《春秋》、《诗》、《尚书》、《礼》、《论语》等。元帝的经学功底,不仅远过乃父,就是在西汉一代所有帝王中,也可谓首屈一指。 在汉宣帝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到元帝时期,开始一反前代帝王之制,单崇儒家,纯任德教,治国完全以经学为指导,选官用人完全用儒家标准。为什么元帝摒弃主张严刑峻法的“霸术”,而改用“以柔治国”、强调“教化”的儒术呢? 元帝“纯任德教”除了他自身具有深厚的经学修养外,更重要的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即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