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价孔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9:30:23
快,必重谢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把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至以后绵绵几千年,儒家思想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无疑得益于教育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循循善诱的艺术,因材施教的方法,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光芒。其中教育评价,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略读《论语》,稍作考察,深觉气象万千,受益非浅。

一、适时随机,发乎自然

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纵观孔子的教育言行,可以说他是一位“不失人,亦之失言”的智者。尤其能够利用一切时机,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真正到了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至境。

在生活情境中寻找教育契机,进行随机评价,适时指引,是孔子经常的教育方法与艺术。细读《子路·曾哲·冉有·公而华诗坐章》,就会被圣人随和平易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方法和儒雅睿智的风格所折服。孔子与几个学生团坐,启发各自言志。当听到子路信誓旦旦地武治千乘之国时,“夫子哂之”;当听到冉有立志治理小国,以求丰衣足食时,夫子未可置否;当听到曾哲描绘带着学生暮春游乐图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即曾哲)。孔子在与学生交谈时,多听少言,宽厚淳朴。一个“哂之”,是对子路不够礼让的警示;不言不语,则是对冉有乐治小国的认同;而一声喟然长叹,则是对公西华知音般的赞美与肯定。这一类对话之中巧以评价的例子在《论语》中还很多,他不是居高临下地下断语,而是一种商讨,一种交流,一种点拨。

孔子对学生实施诊断性评价很多的时候是个别进行的,“密室窥过”的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当冉求以“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理由为自己不能进步掩饰时,孔子直指要害: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走到半路走不动了才“中道而废”,现在是你自己划定了一个界限,停止向前!当子贡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而自视清高时,孔子也提其软肋:“子贡啊,这并不是你能做到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将法”,慈爱中带着威严,威严中存在希翼,促其愈挫愈奋。

当我们今天津津乐道于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深谙此道,并且用到了极至。他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强些?”子贡对答“赐(子贡)也何敢望回(颜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孔子中肯而不乏鼓励地说:“我赞成你说的不如他”。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