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后用什么姿势下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2:01:08

明代是卧如北斗,据说有些朝代是打坐姿势下葬的,也有些事平躺的

卧如北斗:头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压在腹部,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部右侧。脊柱上部也向右弯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两脚向外撇开

有学者推测:
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自称“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并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天机联系在一起,每当天空有变化时,他们便“自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他们将死视为“升天”,所以皇帝死了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而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基于这些原因,历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着其生前所居宫室的某些形式和特点。除此之外,在陵墓选址上也与天象有关,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孝陵因地宫未发掘,反映的是陵寝地面布局,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的布局既是仿生前皇宫模式,也是源于天象。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北斗七星”式这种S形葬式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