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真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2:55:20
帮忙写个作文开头,有全片的最好 谢谢啦!

为活着而活着
  ——读徐华《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其他事物而活着。”也许,这种思想通俗了说就是“好死不如赖活”吧。
  近期,在同学的强烈推荐下,我再次阅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不会像郭敬明的《梦里花或知多少》一样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而是让人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凄惨的感觉。几年前阅读完这本书并没有被书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所感动,也理解不了有庆在医院被抽血抽死以及苦根吃豆子噎死这样的情节,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几年来,随着自己对过去的理解越来越多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这次再读这本书就有了很大的感触。一本好书并不是当时读完就会觉得好,它是要能经得起读者的反复推敲及岁月的考验。不同的年龄读完会有不同的理解,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但我没有流泪,他给我的感觉已经不是流泪可以释放的,它让人感到沉重。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读完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由得变得烦躁,内心的难受是无法表达的••••••
  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