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经济学来分析经济事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1:31:10

案例分析
资料之一:1988年8、9月份全国各地发生的挤兑、提款、抢购风潮,标志着通货膨胀预期在我国的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7年的7.3%上涨到1988年的18.8%,1989年为18%。由于中央政府在经济整顿中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1990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1%,1991年只上涨了3.4%。但是,由于行政推动经济急速增长,出现了“经济过热”,于是,199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6.4%,1993年再次快速攀升至14.7%,1994年达到改革以来的最高点――24.1%。这时,中央决定把反通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使1995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为17.1%,1996年继续下降至8.3%,1997年只有2.8%,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即“低通胀、高增长”。

资料之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类商品的供给逐步地在于需求,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多种制约因素,199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至负数,为-0.8%,1999年为-0.14%,2000年虽然转为正数,但也只有0.4%,2001年不到2%。这样,从1997年10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0.4%),以后持续6个月保持这一趋势。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物价不振,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到2002年末,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消失,这在建国历史中也是没有出现过的。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这是轻微的通货膨胀。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下列问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根据形成原因,通货膨胀有哪些类型?
(2)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政策来治理?
1 通货膨胀,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有需求拉动形成的通货膨胀,成本上升形成的通货膨胀(也叫供给型通货膨胀),有结构性通货膨胀。
2 在需求拉动形成的通货膨胀中,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在AS曲线垂直之前,即在充分就业产量下,产量是增长的,但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之后,y就不会增长,总需求增加只会导致价格上升。而结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