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胜利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2:47:55
提示词:(1)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
(4)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5)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最好是把这几个事件的意义总结起来,再连接一下。谢谢!答案标准一点。

第一阶段:敌攻我守
这一阶段,国军号称500万大军,而解放军方面连地方部队也就100万左右,敌我悬殊较大。国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全面向解放军根据地发动攻击。
(全面进攻阶段)
此时,国军利用人数,装备的优势,对解放军根据地发动全面攻势妄图一鼓作气解决内战问题。解放军充分领会毛主席“游击战”的战略思想,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策略,肥的拖瘦,瘦的拖垮,粉碎了敌人全面进攻。
全面进攻失败后,国军兵力大损,无力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于是进入第二阶段
(重点进攻阶段)
蒋介石集中兵力,对陕甘宁等重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类似与现在“斩首行动”。然而,在解放军游击战面前,重点进攻最终依然失败,解放据夺回陕甘宁根据地,宣告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
国民党两次大规模进攻失败后,实力大损,而解放军继续发展,已经拥有主动进攻,和国军战斗的实力了,于是进入第三阶段
(战略反攻阶段)
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
由于蒋介石两次进攻失败,被迫转入防守。此时,解放军已经初步具有进攻实力,于是,以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名将为首的野战军,开始发起对国民党的反攻。
这一时期的反攻,一方面表现出双方力量的差距开始缩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形式已经初步形成。
在刘邓大军的打击下,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国军战线日益缩小,双方力量对比逐步平衡,于是,在这一情况下,进入第四阶段
(全面反击阶段)
这一时期,国军的优势还是很明显,但因为有太多战略要地要防卫,无力继续发动进攻也不能全面防守,只能龟缩兵力防守大城市。而解放军方面则果断发动了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再林彪等人的指挥下,成功剿灭东北的国军,迫使蒋介石从东北撤兵南下,并在其撤兵时成功围剿廖耀湘部队10万人马。
淮海战役:著名的“济南战役”就是在淮海战役里。蒋介石集中优势人马,意图阻击解放军,但是解放军势如破竹,成功发动淮海战役,歼灭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
平津战役:名将傅作义固守北平,兵力接近60万,兵力多,而且如傅作义,杜隶明等都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就战功赫赫的名将,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解放军采用围点打援战术,成功分割北平,天津的国军,并且剿灭多路援军,最终,傅作义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