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 “分别” 指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2:54:14
"妄想"、"执着" 都能很好理解,“分别” 又指的是什么呢?

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盘。”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等是。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

瑜伽十三卷十八页云:云何分别?谓想蕴。
二解 瑜伽七十二卷五页云: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一页云:比量为依而起寻求,说名分别。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分别者:谓略说已;分别开示,解其义趣。
五解 显扬六卷一页云:分别者:谓三界所摄诸心心法。

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是心及心所对境生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是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于现在,随念分别属于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分别”是对事物的好坏、美丑等作出的评定划分,世间事物是一不是二,相互区别的同时又相互转变,所以谁也不能随意的定其性。一切皆空,一切皆无,能明了此道理就可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了。
祝好!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通俗一些讲,就是一些自己的标准,
刚出生时你不知道好坏,长这么大后有了自己的审美观
有了习气,心不清净了

佛教讲众生皆有智慧德相,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有分别,
有分别就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