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搞不清楚,越国号称春秋五霸最后一霸,怎么到了战国就蒸发不见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45:12
RT

前四霸是春秋大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而产生的,最后的越国只是吴越争霸的结果。

要弄清楚春秋中“霸”的含义。“霸主”即为盟主,是指“集诸候,清不臣,伐无道”的超级大国。这个超级大国,首先要实力强大,其次要众望所归。春秋是以“礼”为中心的一个时代,“霸主”虽然实力强大,但仍将周天子置于首位,“清不臣”即是清除不承认周天子的地方诸候,而最为“不臣”的,要数楚国。

先分清楚 越国之霸 与其他四霸的不同。(这里采用含越国的五霸说法)

齐桓公,是公认的第一霸,也是春秋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齐国为姜尚(姜子牙)封国,齐候是姜子牙的子孙。自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之后,因为姜子牙的功劳,齐国便负担了“掌兵事,清不臣”的重要使命。而周都东迁后,齐桓公千辛万苦归位,任用贤能,国力强大,平定狄、夷等非周王属国,稳定燕、郑,打败不服周王的楚国,从名义上来说,完成了齐国的使命。在那个以礼为先的时代,齐国以屏卫周王而号令天下,中原诸假均纷纷支持,而周王也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
因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符合了名正言顺和国力强大两个条件。

晋文公之霸,是在秦国的帮助下,稳定了混乱的晋国后,增强了国力而产生的。晋国强大,又得到另一相对较弱的秦国的支持(秦国仅为伯国,地位低下。秦国后来得到周朝西迁后剩下的封地,并吞并了周边少数民族才惭惭强大,但在此时,尚没有与晋抗衡的力量),开始号令中原诸候。晋国起初并不是一个受命讨伐的封国,但齐桓公后,齐国国力下降,不再能为周王打理天下,因此晋国开始打起这个旗号,征战天下。
楚庄王之霸几本与晋国的盟主地位同时。楚国在南方称王,不附周王,并且拉拢南方小国建立联盟,成为南方霸主。而后,楚国对地处中原的小国如郑国等,进行要挟,以战争逼郑入盟。郑入盟,则又受晋攻击。
最后,晋楚两大联盟作战,最终双方均不能战胜对方,最后议和,双方共同承认对方的霸主地位,以郑为代表的小国同时加入两个霸主联盟;楚国废除王号,承认周王为唯一的王,并送入几车农产品做为象征性的贡品进献周王;周天子同时承认两位霸主。
因此,晋文公、楚庄王的霸主地位要低于齐桓公,他们名不太正,国力也不太强。

最后两个吴王、越王,则更是地方性争霸,只是象征性霸主。他们并不是国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