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宗教有哪些心理需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1:51:35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从建设的速度、街市变化的程度、股市的涨落、地价的飞升以及消费时尚的日新月异中可以表现出来。快节奏化使人产生脚不着地、手足无措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衍生出了的对安全感、依赖感的呼唤,而人们往往会在宗教活动中得到慰籍,从而导致从不信教到信教的某种心理变化。

  现代生活使人被隔离了。都市不仅生活节奏较快,空间小,而且彼此相对独立,真可谓“老死不相往来”。人们有一种被隔离、被孤立的感觉。这种变化,同样会使人产生一种“失重”之感。就算在在年轻一代中,城市白领们在office中工作,大办公楼内彼此每天埋头于自己的电脑与电话,久而久之,天天见面的彼此也会形同陌路人而产生疏远感。这种疏远,可以说是由虚拟空间,和被优雅、精致的隔离挡板围起来的现实空间所造成的。一种被同类隔离和疏远的感觉,会使人不知不觉地走近上帝或其他神灵,这也是都市社会或都市文化中特有的社会心理效应。人作为社会性群居的“动物”,群居会令人产生安全感与稳定感。当现代化的居所和现代化的工作环境是人们彼此疏离之后,人的社会化本性会使其通过其他方式找到新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走进宗教就是通道之一。

  现代生活变化的强度加大了。一些人在政治上大起大落,另一些人在经济上大起大落,使一般人感受到“命运”的变化无常。命运的无常表现了生活的不确定、无把握,这是人们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希望对命运有所了解和掌握,是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是造成人们需要信仰的最深刻的心理根源。在中国,一些人皈依佛教,就由此而生。佛教的人生哲学实际上可以说是关于“苦”的哲学,是探寻人生痛苦现象之原由和消灭这些痛苦之方法的学说。据说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王子,曾游历四方,离家修行,后又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通过7天7夜,终于觉悟到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无明”。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皆“苦”,谁没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呢?人要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只有走个人修行的正道,达于涅磐之境。这样,就把人对变化无常的怨恨,期望转向自身,转向内心,彻底转变了世人的方向。佛教以它那关爱一切有生之物的博大、宽厚、慈悲心肠,对人生之苦给以理解和同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人生。

宗教可以使人寄托情感.神灵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