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名词解释 控制点 、 积极聆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8:12:00
请问这两个名词解释是什么啊?

控制点
控制点(1ocus of contro1)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的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旨在对个体的归因差异进行说明和测量。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而后,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目标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心理学家格洛佛(Glover)在其2O世纪7O年代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控制点指的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是一种沟通技巧,目的是为了清楚向对方反映自己对於他的遭遇产生同感,於晤谈期间可运用积极聆听的方式,更可藉此一方面鼓励对方表达得更清晰,一方面使对方明白的己的感受。
积极聆听并不止於默默的听,反而应适时提出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 鼓励(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