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先秦叙事散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9:56:44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慢慢发展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了。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朝时候,人们用龟甲、兽骨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日期、占卜的人以及所占卜的事情,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就是甲骨卜辞了。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的安阳,是盘庚迁殷后至殷朝灭亡时的遗物,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甲骨卜辞内容丰富,叙事有繁有简,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商周时期,在铜器上还经常能发现一些铭文。这些铭文,多是君王、公侯、臣子等贵族人士所作,有长有短,却同样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的铭文记事一般都很简单,并且有着固定的形式。到了周代铭文的字数增加了,内容也变得更为复杂。不仅有记事的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好些铭文的叙事,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周的铜器铭文,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的《虞书·尧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并不是当时人们的记录。而《商书·盘庚》则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是诰和誓两种文体,其中对于周公的言论记录最多。《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并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着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可以说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一书,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有着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不过,其中的记事都十分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而短的仅有一字。所以,尽管它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在思想上,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的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春秋》的主要倾向。并且,这些思想上的倾向,在行文中并不是表现为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的。《春秋》还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