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问题,随便谈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1:04:34
我是学习建筑的,跟艺术也算有点关系吧。
我想请教各位:今天我的老师跟我们讲提到农村的一些建筑,建个房子总是建的一样的,没有什么艺术性,那么我们现在总是在研究过去原始人啊古代人的一些东西,说他们多么多么美,那么那时的人的艺术性,比如一个打猎的矛,或者那是的老房子,也都一样的还很简单,不是还不如我们现代的农民建筑吗,为什么我们就说那个美,是不是数千年后当我们的后代研究我们农民的建筑时也会说美呢?我很困惑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以文革为例,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的丑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撇开功利的、实用的、生物性的概念,用一种超脱的、纯精神的心理状态来关照对象,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以及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朱光潜先生曾举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来说明心理距离。在朦胧的雾气中,听着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忙脚乱的走动以及船上乘客的喧嚷,人们时时在为自己的安全担忧和恐惧,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和谐的美妙的审美体验的。但是,站在海岸上的人,观看雾景所产生的心情则和那些身处雾中的船工、游客的心情截然不同了。在前一种体验中,海雾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断,它和人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需要瓜葛在一起,用它实在的威胁性紧紧的压迫着人们,也就是说关系太密切,距离太接近,所以没有办法泰然处之的去欣赏。而一种体验,则是使海雾与实际生活之间保持了一种的“距离”,于是人们能够不畏忧患休戚的念头锁困抗,而以审美的心境对它欣赏。
=====================================================================
是的,审美是具有时代性的,原始时代的矛,在当时并不美,只是一种生存必须的用具而已,不存在美的功能或者说制造和使用的时候都并没有刻意地去表现美,但是在今天我们看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加上时间的积淀,看起来才觉得美,
但是这种美也不是纯粹的 “美感”,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然对于时间的崇敬。
还有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唐代时,女子以胖为美,但是如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