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两道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7:08:08
一、 材料解析题(共35分)

“尽管中国的现代史与苏联的发展进程极为不同,但在这两个国家,共产党在20世纪都通过国内革命夺取了政权,并追求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在1985年苏联共 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始对苏联体制进行激进改革的几年以前,中国领导人就开始对中国经济进行全面改革。正如全世界都知道的那样,苏联的改革导致了苏联解 体并放弃了社会主义,同时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衰退。相反,中国的改革开启了经济迅速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
-----[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著《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1) 这段话描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5分)
(2) 综合材料中所论及的苏联和中国的现实论述“革命”和“改革”的历史作用。(15分)
(3) 进一步分析何以在上述两个国家同样采用“改革”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却导致不同结果。(15分)

二、 论述题(共65分)
1、 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价值的增长主要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实现的,应用生产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30分)

2、 比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35分)

(1)描述了两党在取得政权后,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论和结果。
  (2)革命是为了巩固政权,改革是为了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3)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积极稳妥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经济改革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社会主义和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运用政治思维进行经济改革,强调大国沙文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紧张,另外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最终改革失败,社会主义苏联解体。
  二
  1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科学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剩余价值的根本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1)自动化机器再先进仍然是机器,在生产中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虽然自动化设备的作用会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并不改变劳动资料的作用,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自动化机器再先进也是由人创造出来并由人控制的,它虽然可以代替人的部分劳动,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可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劳动者的劳动仍然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抢先采用自动化机器体系,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普及,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而且来自其它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5) 如果生产自支化在整个社会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可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仍然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
  新经济政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1)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对工业进行改革,对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3)流通方面,大部分产品凭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