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8:17:06
答案要简洁明了,1--3行就OK了,要说准确.最后能根据七年级上半学期的历史书的内容相符.

加强了和西域的联系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贡献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随军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温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元寇.”
  从这段话知道,张骞从地理方向及距离上首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远,如果从蜀身去身毒,再从身毒去大夏,则既无寇,路又直.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当即要张骞去办这件事.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进发.各路只行了一两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让汉使通过
  张骞这次旅行虽然没有打通从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听到在昆明西边千里之外,有一个乘象的滇越国(今云南腾冲一带),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里做生意.可见,从中国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这些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开拓西南地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证明,张骞设想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未能实现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尽管张骞这次出使也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乌孙回访使者一起到达长安,并把他们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荣在乌孙广为传讲.汉朝与乌孙之间农牧产品的交流蓬勃开展起来,最终确立了和亲关系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作用:

  1.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