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王国的发掘与文化解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7:43:53
详细

《史记》中曾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记载,由于这些都邑都处在山西西南部,因此,晋南这块土地历来是考古家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1959年至1963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队长张彦煌的率领下,从南起风陵渡,北到临汾的约8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地面勘察,发现了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1973年和1977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与省、地、县文物部门合作共同对陶寺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采集了许多陶片并进行了初步整理,感到这个遗址较为重要。

1978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同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联合组队,正式开始对陶寺遗址进行发掘。

1985年夏天,陶寺遗址的发掘暂告结束。在长达7年的田野发掘中,最主要收获是发掘了1300余座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墓葬,获得了一大批十分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随葬品,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和惟一的一件铜铃等。此外,还在一块陶器残片上还发现了朱书文字。这些重要的发现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根据对陶寺遗址的分析,学者们很快便将其同传说中的唐尧联系在了一起,初步认定这就是唐尧部族的文化遗存。

2002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正式启动,陶寺遗址被确定为项目的子课题—「聚落反映社会结构」。 两年来,课题组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与重要遗迹的发掘,共钻探32万平方米,发掘1511平方米。
2002年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贵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大型仓储区。其中发掘出的中期大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3年,又发现并确认了中期小城内的祭祀区大型圆体夯土建筑和早中期宫殿核心建筑区的北出人口。尤其是大型圆体夯土建筑,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筑形状奇特,规模宏大,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史前建筑之一。

经过多年较大规模的发掘,陶寺遗址出土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特别是文字、城址、宫殿区、王陵、铜器、陶礼器、观象台等等,堪称我国迄今为止最典型、最全面的发现。从聚落形态的角度来看,高规格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建筑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