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避雍”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5:49:49
正式一点,谢谢……

满清的避讳,始自于康熙年间。顺治朝世祖福临当朝时,“不令天下避讳”(见陈垣先生《史讳举例》)。康熙帝玄烨登基后,避讳制度骤然严格起来。当时的避讳用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康熙皇帝的名字,朝廷规定:以“元”字代替“玄”字,以“煜”字代替“烨”字。“烨”字不常用,“玄”字却是个常用字。当时写字刻书,均严格地执行以“元”代“玄”的规定,如《老子》一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被改为“元之又元,众妙之门”。红学界公认与《红楼梦》创作几乎同时的《儒林外史》,描写王冕放牛,遇见两个“穿元色直襟”衣服的人,“元色”就是“玄色”,亦即黑色。《千字文》开头的“天地玄黄”改成了“天地元黄”,中药铺里的“玄参”,也被改成了“元参”,一直沿用至今。此外,玄帝、玄宫、玄机、玄门、玄女、玄神、玄真、玄天、玄论等词,都相应改为“元”字。二是涉及到“虏”、“胡”、“戎”、“蛮”、“夷狄”等汉人称呼少数民族的蔑称,一律在避讳之列。朝廷修书或大臣奏本时,金朝时的“金贼”,必须改写成“金人”,辽朝时的“虏将”,相应改写为“辽将”,宋朝时的“胡虏之地”,也只能写成“异地”。鲁迅先生对此曾详加考证。

  满清避讳制度执行的最为酷烈的是雍正乾隆年间,“雍乾之世,避讳至严”。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雍正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著名诗人王士祯,死后十年,还被改名为王士正,后又钦命再改为王士桢。就连明朝的亡国崇祯皇帝,也被改为不可理解的“崇正皇帝”;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天下的地名,凡涉及讳字的,一律相应改动,如真定、真阳、真宁,都相应被改为正定、正阳、正宁。

  乾隆皇帝比起乃父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是个避讳狂。不仅他自己的名字弘历要避讳,他的父亲、祖父的名字也要避讳,他的儿子的名字还要避讳,最莫名其妙的是,就连死了上千年的历史上的皇帝名字还要避讳,弄的普天下摇唇鼓舌者苦不堪言。修《四库全书》时,因为没有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乾隆亲自对四库馆臣严加痛斥,严令更改;他钟爱的嫡长子、皇位继承人荣亲王永琏夭亡,朝廷专门颁旨规定避讳“琏”字;他的第八个儿子仪慎亲王永璇,因刊刻《高宗圣训》,“误书庙讳,罢王俸三年”(见《清史稿》),遭到严谴。

  雍正、乾隆两朝,利用避讳制度,大搞文字狱,史不绝书。乾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