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试论这种变化的经济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5:17:18
最好能联系一下金融海啸的前提下,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用一些与金融学原理相关的货币政策的理论进行分析一下~~

2008年10月份,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转变的主要原因:
一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危害远超过人们的预期,还在深化之中;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面临衰退;新兴市场国家也都面临发展瓶颈和债务危机。
二是中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按照8年的经济周期看,从2000年至今,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8年的高增长也该进入下行轨道。为应对经济放缓的危险,中国采取了“双松”的调控政策,即为了保增长。

从金融学的角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创造一个宽松的流行性环境,即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多了(企业可以贷款然后投资,居民可以消费),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呼应。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突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向世界实体经济,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从去年的“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度宽松”。 这种“一年三变”的情势,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贯彻货币政策以来史所罕见,也展现出2008年市场变化的极度复杂和艰险。
  一直到2008年第三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像“走钢丝”般平衡在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间。年初,我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2月份我国CPI涨幅高达8.7%。作为治理通胀的直接负责部门,央行围绕着宏观调控“防过热、防通胀”的经济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甚至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中小企业大量经营困难或倒闭的情况下,依然对货币供应“严防死守”。
  事实上,此时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全面衰退的局面。12月1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下属的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发布报告显示,美国经济于去年12月开始衰退。可见,与美国经济关联很强的中国沿海地区在今年年初出现经营困难决非偶然现象,而是趋势性问题。
  当然,此时的货币政策也坚守着一贯的灵活性原则,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行也随之加大对地震灾区的信贷支持。但“从紧”的基调未变。因此,“从紧”货币政策尽管在防止通胀问题上达到了目标,但对增长动力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年中CPI的回落,央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