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呼己得到的启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8:36:3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自<孟子>中的<劝学篇> .
意思: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那么就会有更加聪明智慧并且行为上不会出现过错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之一。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怎么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每天做什么:如文,作为君子,首先要博学,其次要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对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乃至起心动念进行检查,以期对自己进行提高。

2、君子要博学。学什么?要学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规范的内容,也就是现在说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一部分是行。举个例子,比如儒家说要“敬”,为什么要敬(对人恭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敬有什么样的层次)就是“理”,面对不同的人,怎么样做才是敬就是”行”。详细来说,四书是理,五经里边的《礼》(现在有简单的版本称为《弟子规》)是行,《易》中有理也有行。以道家而言,道是理,德是行。以佛家而言,定、慧是理,戒是行。当然了,君子学习的任何一部分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往往理中有行,行中有理。中外其他的圣贤教诲理同词异,如基督教、天主、伊斯兰等,寻义可知。

3、君子学东西的目的。君子学任何东西不是为了显摆,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照镜子,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修身),并从这个境界起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呢,方法就是:“日参省乎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内学”的原因。

所以,这一句话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键都概括出来了。当然了,要理解这句话的前提是:首先承认人的境界有差异,而高的境界可以更大地发挥人的作用;其次,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言行、思想、习惯的改进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后边半句“知明而行无过”就是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获得的境界。是非常好的境界,也很难达到。但一旦到这个境界,基本不会退转,而且可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