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主义意味着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7:56:48
从整体来说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对待不同文化群体的思想可以统称为“文化主义”,
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民族”、“国家”观念

古代中国人对不同文化群体的理解建立在对世界认知的基础上。著名学者王爱和(Aihe Wang,音译)认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商代人把居住在他们周围的未知人群称为“四方之民”。同时,“四方”在商代人的礼仪祭祀与宇宙观中还扮演了界定“中心”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作用。在“四方”概念的基础上,商代人所崇拜的“帝”,成为号令和掌控所有神灵、自然力量、周围未知人群与政治实体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周朝推翻商朝以后,选择了“天”来取代统治一切的形象“帝”,以证明自己推翻商朝的行为与统治国家的合法性。“天”是对“四方”与“帝”概念的继承和超越。周人称,由于商王无“德”、滥政与暴行,“天”将统治天下的权力从商人手里交到了周人身上,而周王则是作为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国家。

从商周这一段的历史来看,有3个方面值得注意。在世界观上,当时的人首先用方位概念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所谓“华夏”或“夏”是指居住于“中央之地”的人,而“夷”则是指“中央之地”四周的人。有“德”无“德”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天”随时有可能因世俗统治者无德而将天命委托给另外一个人,广大民众也会因为统治阶级的昏庸而可以“替天行道”。由于“天”是掌握一切力量与资源的最终统治者,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世俗统治阶级领土与边界的意识不如现代民族国家清晰。

根据北京大学教授马戎对《尚书》的研读,在这一时期,“华夏”或“夏”与“夷”的区别不具有后来所带有的侮辱性的意义,“夷”所带有的贬义出现在东周。有感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试图劝说各位诸侯停止战争,恢复周礼,实行德治,从而发展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凡是接受这一套思想观念的,都可以被称为居住在“中央之地”的“华夏”人,反之则是“夷”。因此,古代中国的观念里本质上只有两类人——“华夏”和“夷”。在这样的标准下,中国古代的“族”与“国”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和“国家”相对应。古代中国文献多用“××人”来指代不同的文化群体,而“国”则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存在的政治实体。例如,西周把分封给王室、贵族及大臣的领地统统称为“国”。所以,古代“中国”更多地指行儒家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