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习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1:41:04
8、商鞅变法中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
A、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9、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
A、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卑族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1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18、宗教改革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加强了封建王权 B、没收天主教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C、摧毁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D、促进西欧文化交流和发展
20、俄国1861年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①解放劳动力 ②扩张领土 ③扩大市场 ④防止国家分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4、戊戌变法运动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 )
①逐步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
现民族独立 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ABBCDA
8、历朝历代,重农抑商都是有一定原因的,秦商鞅变法提出抑商,是因为其时秦国农人十分缺乏,已到了免征十年赋税招徕三晋之民“使之事本”的地步;另一方面,城市商业活动却很兴盛,所以商鞅要抑商使之归农本。而商鞅抑商政策的实质,一方面是发展官营商业,另一方面则在于禁止影响正常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奢侈品生产,以调整农商人口比例失调的矛盾。他说‘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这里的“末事”,是指那些奢侈品生产,而非一般的商业。对于商业,商鞅曾给予过充分肯定,他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显然明白商业在流通方面的作用,认为它与农业、官吏一样,是国家不可或缺之物。”
9、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11、原因:一顺应当时北魏历史潮流
二得到北魏鲜卑族和汉族人民的大力拥护
三孝文帝本人的才能卓著
四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颖
五他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根本原因)

18、就是C啊!
20、肯定有解放劳动力,俄国是废除农奴制。
扩大市场:俄国国内市场狭小。
24、变法内容
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变法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变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