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形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1:15:18
谢谢~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被气流托着悬停、漂浮在空中;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雨】(所谓行云流水,云其实也是空中移动的水)。

地球上的水(地面水、海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汇聚【成云】。

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种方式【生长】,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当极限天气来临如严寒在特殊条件下形成冻雨或雪、冰雹】

美国科学家根据人造卫星搜集到的关于雨量的资料发现,大气层内的烟雾会抑制降雨,减少这地区的降雨量。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说,大气层内雨水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暖雨”的过程,从少量雨云的水滴逐渐变大开始,当雨点下降时会和其他雨云的水滴结合,直到雨点变成较大的雨点,降落在地面形成降雨。

另一个途径是当大气层中的冰粒子和水滴的温度下降到华氏三十二度以下时,这些冰粒子迅速与其他水滴结合,开始下降,并且熔化,这样也形成了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