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与《子夜》处理生活素材的差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2:52:12
不需太详细,有个大框就行

文学来自于生活,文学是作家自己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思想的结晶。虽然《蚀》是茅盾先生最早尝试写中长篇小说时的作品,在结构和逻辑上略有青涩,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创作《幻灭》等三篇文章的时候,正值国共合作失败,汪精卫卖国投敌的混乱白色恐怖时刻。茅盾先生本身的思想正处在矛盾当中,对民族前途的迷茫,对政治思想的不定。而“茅盾”这个笔名也正是在发表《幻灭》的时候开始使用的,作者的困惑和迷茫显露无疑。而创作这三篇文章的时候,茅盾先生没有过多的构思,可谓寻着自己的思想一路写下。文中所描写的内容,学校、革命、政治等等无一不是作者本人曾经亲身经历的,深有感触的。在学校时的意气风发,革命中的失望,政治上的动摇,可谓都有茅盾先生自己的影子。在描写章静、孙舞阳以及章秋柳几位女主人公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得心应手。不能不说,《蚀》通篇给人以压抑感,这压抑感就来自作者本身的情感,对革命作者是矛盾的、动摇的。作者将这种不得解答的痛苦毫不犹豫的融进了这部作品当中,将几年的社会经验提炼成小说的素材,虽然茅盾先生后来说自己在当时的生活社会圈子很小,但是正是这不大的领域,让作者感受的更加深刻。虽然《蚀》里面也有政治,也有革命,但它不是政治文学,因为作者是在思索,不是在宣传教育。我们不能,也没有能力强加给《蚀》以思想进步的帽子,因为文中少有的革命坚定,思想成熟的代表——李克,作者没有给多少笔墨。创作《蚀》的时候,作者应该是边思索,边创作。作者最终也没有给出解答,曼青对理想伴侣的追求破灭了,章秋柳的前途更是一片黯淡,怀疑派的史循更是猝死在自杀反省之后。一切标明作者在批评,但作者同时也在犹豫和悲观。因为追求一个个破灭之后,实现追求的出路仍不得而知。

《子夜》是为政治而创作出来的,没有它的不对,也应该看到它的贡献。但文学毕竟是文学,虽然文学离不开政治,但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工具。文学家终究不是政治家,他可以有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如果将自己的政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形成说教文,那就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魅力。《蚀》是缘思想而作的,文中散发出作者矛盾的思想,挣扎的气息。虽然文章的结构存在缺陷,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还是很高的。真正的佳作不是给读者以教导,而应该引领读者一起思考。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处于同一人之手,也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人在创作。茅盾创作了思想的《蚀》,而沈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