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6:05:36
回答的等于没有回答,我要的是现实意义,你这无谓是在刷J币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观点,其中包含了人口适度增长的思想。孔丘及门徒固然主张增殖人口,并认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礼记·大学》),但已开始注意人口和土地在量上要适应的问题。最先明确提出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思想的是《商君书》,它认为国家富强在于农战,而要搞好农业,就应当使人口和土地的数量相适应:“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算地》)。它甚至具体计算出了“先王制土分民之律”,即具有一定比例的可耕地的方百里土地足以居住五万耕作的农夫。《管子》一书也非常重视人口和土地的比例要适当的问题。在《乘马》等篇提出“地均以实数”,即把各种土地按各自的收益折算成标准的耕地面积,以便和人口数量对比。它声称“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禁藏》)。按照这个标准,“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八观》),即方五十里田野的适度人口是“万家之众”。它还认为有了土地要开垦,有了人口要使他们勤于耕种,否则“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霸言》),也不能保持人口和土地的平衡。东汉的王符更明确地指出了人口和土地必须相称:“土多人少,莫出其财是谓虚土,可袭伐也。土少人众,民非其民,可匮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称也”(《潜夫论·实边》)。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口适度增长思想。

最现实的意义你可以参看一下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你家乡城市的房价。

我个人觉得很简单啊,土地和人口必须保持比例,因为人多地少的话,人均分得的土地就少,收入也有限,生活水平提不高。但如果人少地多的话,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许多土地无法耕种。和中国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关联,古代一般来说都是人少地多,因为战争,还有医疗水平有限,人口减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