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两重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4:30:33
在线等待,下午考试要用~!!!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出剩余价值规律的本质属性。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可以通过剩余价值率进行分析。
假定工作日长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那么,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延长为8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200%;如果工作日长度还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延长为10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500%。
绝对剩余价值率和相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劳动与其相应的必要劳动之比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率;相对剩余劳动与其相应的必要劳动之比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率。
第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周期性;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的增殖也具有周期性;第三,相对剩余价值每产生一次,绝对剩余价值就增殖一次。
相对剩余价值不能在自身的基础上产生,这是由于它本身的性质——不稳定性所决定的。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作用。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就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历史。主要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基本阶段。在每个阶段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人长期反复操作某一种技术,使其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当这种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工具或机器的完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379页)。可见,工具或机器的完善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然而,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技术条件,都是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绝对剩余价值可以促使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不能产生;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不能产生;没有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