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巍山过江饵丝的来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3:20:35

过江饵丝是将烹煮好的饵丝和扒肉等佐料分别盛入两个汤碗中,吃的时候,用筷将饵丝一点点夹入装有扒肉的汤碗里食用。其香气四溢、不油不腻,味道极佳,口感尤甚。
过江饵丝的来历说法不一:一种是说,由于巍山的扒肉饵丝一直以来远近闻名,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去争相够买,为了便于携带,人们便将饵丝和扒肉等佐料分碗盛装,这种方式既能够原汁原味地品尝其独特的风味,又能有所选择,满足不同口味人的需求。洁白的饵丝在两个汤碗中往来穿梭,犹如过江蛟龙一般;另一种说法则简单地认为,这主要是由蒙自的“过桥米线”演变而来;不过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应该是与南诏一直延续至今的“接三公主”典故有关。
传说在大蒙国(公元649年,南诏开国君主细奴逻称奇嘉王时的国号)时期,当时的白蛮酋长、建宁国国王张乐进遵从尧舜禅让的礼制,逊位给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并将自己最疼爱的三女儿浔弥脚白崖娇许配给这位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乌蛮蒙氏青年。三公主嫁给细奴逻后,精心操持王宫内的事务,使宫中各项活动运行得井然有序。她帮助细奴逻施行仁政、善待部民,赢得了白蛮、乌蛮等各个部族的尊重和爱戴。白、彝两个民族的合亲,对后来南诏政权以彝白为主的多民族执政影响很大。大理白族人民十分爱戴敬重三公主,每年都要把她从蒙舍川(现在的巍山)接回大理娘家过年。
由于古时的蒙舍四面环水,三公主每次回家都要跨越额骨阿宝①的阳瓜江②,才能将蒙舍城内最著名的扒肉饵丝带回到大理。由于路途遥远,为了不改变其特殊的口感,聪慧的三公主便将饵丝和扒肉分开来盛装。这样暨保证了色鲜味正、清淡适中,又满足了众人的不同需求。从此大理周边的许都地区便开始逐渐流行起这种吃法。
三公主死后,大理白族群众十分怀念这位公主,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仍按她生前的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他们来到彝家山寨的巍宝山上,将带来的新衣给三公主的塑像换上,将旧衣服用马驮回去,表示接回了三公主。而三公主创造的这种饵丝的独特吃法也由于食用过程中饵丝在两个汤碗间的过渡以及跨越阳瓜江等原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过江饵丝”。
【注释】
①“额骨阿宝”是彝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大河之父”。
②“阳瓜江”是指现在的国际性河流——红河。红河的源头在巍山叫西河,古称阳瓜江、羊子江,也叫滔江或元江,经河口进入越南称红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