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的江名有什么渊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0:08:57

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上游常山港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大尖山岭北麓,汇江山港后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注入东海。全长410公里,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干流自衢江区以上称常山港,衢江区至兰溪间称衢江(信安江),兰溪至建德县梅城称兰江,梅城至桐庐间称桐江,桐庐至萧山区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qj_tide/history/story2002092310.htm

涛落沙平箭空在
——钱王射潮遗迹

钱王因射潮筑塘,拓展杭州城,繁荣了杭州经济,而赢得了后人的崇敬和称颂。钱王射潮在杭州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

据记载,吴越王射潮,箭所止处,曾立铁幢。古人便把附近的小河称为“铁幢浦”。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铁幢浦》诗:

忆昨初为海上行,日斜来往看潮生;
如今身是西归客,回首山川觉有情。

清代许承祖也曾有一首《铁幢浦》诗:
万弩排空雪浪摧,回天巨力挟风雷;
井栏销蚀余威息,铁石分明示后来。

两首诗风格虽然不同,咏的却同是铁幢浦。

铁幢共立了三处。一在旧便门(在候潮门南)街东南小巷,一在旧荐桥门(今城头巷北口)外,一在利津桥(在候潮门外)北。幢用铁铸成,外形似箭,上端制成圆头如杵状,直径七八寸,露出地面约三尺余(一说七尺余)。立幢时,塘还未筑成,为防潮水冲荡,下端套了个铁轮,埋于土中,又用铁索穿幢杆,系于塘上和塘下的石楗上,以求稳固。潮来淹没幢顶,潮退幢又露出。南宋淳右八年(1248年)建亭覆盖。到了明代,前两处的幢已经湮没,只剩利津桥北的幢还在洼地里,可以辨认,但已为民房遮蔽,现已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