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水调歌头),和 (天净沙 秋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7:09:29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和 (天净沙 秋思)这3首诗词曲的写作背景。。。。

在线====, 不要太长了,(50到100字左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 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