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交响曲宿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3:54:14
什么是第九交响曲宿命?
啊啊~~~?就是说写到第九就会挂???晕乎乎

自贝多芬之后,有好几位作曲家没能写到(或完成)第十交响曲。其中著名的有: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马勒……另外,西贝柳斯(芬兰的大师)写到第八交响曲搁笔活了九十多岁。

自贝多芬之后,作曲家在写完第九交响曲后都很快死了。著名的是德沃夏克,舒伯特。马勒最厉害,把第九首交响曲名为《大地之歌》,逃过了这个魔咒,但是他随后还是写了“第九交响曲”,结果。。。。。还是死了。 这个魔咒一直持续到肖斯塔科维奇,只有肖斯塔科维奇逃过了这个魔咒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