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阵CCD输出信号的变化趋势不是线性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7:46:33
我在做线阵CCD(或称线性CCD),用的是日本NEC公司的μPD3575D,驱动时序已经没有问题了,输出信号也能跟随外部光照和遮挡而变化.
但现在问题是输出信号的变化趋势不是线性的.具体表现为遮挡不多时输出信号随着遮挡的变化不明显甚至不变化,遮挡很多时输出信号的变化非常剧烈.这样的非线性趋势给我的遮挡大小判断造成非常大的麻烦,因为遮挡小时信号不变化,甚至导致无法判断遮挡位置.

请问各位达人,我应该如何解决目前的问题?
若有有启示的回答,高分送上,不够还可以随便要,我可有几千分哦!
这个CCD的输出确定应该是线性变化的,我也看到网上别人的资料说是线性的.手册上没有这样的表格.
高手都回家过年了吗?

关键是暗电流
即使线性也会有很大干扰
请参考DSNU和PRNU
ccd不适合线性使用

到CCD的尺寸,其实是说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CCD/CMOS是数码相机用来感光成像的部件,相当于光学传统相机中的胶卷。

CCD上感光组件的表面具有储存电荷的能力,并以矩阵的方式排列。当其表面感受到光线时,会将电荷反应在组件上,整个CCD上的所有感光组件所产生的信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如果分解CCD,你会发现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

第一层“微型镜头”

我们知道,数码相机成像的关键是在于其感光层,为了扩展CCD的采光率,必须扩展单一像素的受光面积。但是提高采光率的办法也容易使画质下降。这一层“微型镜头”就等于在感光层前面加上一副眼镜。因此感光面积不再因为传感器的开口面积而决定,而改由微型镜片的表面积来决定。

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

CCD的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个则是CMYK补色分色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两种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几乎所有人类眼镜可以识别的颜色,都可以通过红、绿和蓝来组成,而RGB三个字母分别就是Red, Green和Blue,这说明RGB分色法是通过这三个通道的颜色调节而成。再说CMYK,这是由四个通道的颜色配合而成,他们分别是青(C)、洋红(M)、黄(Y)、黑(K)。在印刷业中,CMYK更为适用,但其调节出来的颜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声问题。因此,大家可以注意,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黄色滤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较仔细,但却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而在ISO值上,补色CCD可以容忍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第三层:感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