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议一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3:12:0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
2、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献。

【翻译】
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解读】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除本章外还有三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献。

【翻译】
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