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前庭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4 08:14:25
要考试了,但是不能只回答是蜗管的上壁吧?

前庭膜,又称为Reissner氏膜,为一薄膜,构成膜蜗管的上壁,内端起自骨螺旋板,向上、向外止于骨蜗管的外侧壁,附着于螺旋韧带的上方。前庭膜将内淋巴系统的中阶与外淋巴系统的前庭阶分开。梅尼埃病时,内淋巴积水,前庭膜膨隆,严重时可以达到和前庭阶骨壁相贴的程度。内淋巴压力过大可以引起前庭膜、球囊、椭圆囊自发性破裂。膜迷路破裂是眩晕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听力和前庭功能减退是内、外淋巴混合的结果。既然前庭膜具有重要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意义,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兴趣回顾一下最早描述这一结构的人-Ernst Reissner的生平呢?
Ernst Reissner是德国解剖学家,生子1824年,曾在爱沙尼亚的Dorpat大学学习医学,并在解剖学家C. B. Reichert的指导下从事内耳研究,正是这篇论文,使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注明的日期是1851年3月31日,题目是拉丁文,译成英文是“关于内耳结构的研究”。整个论文包括前言部分和正文5节,第1节根据鸡胚胎研究,介绍了迷路的结构,第2节是对于鸡迷路结构的总结,第3节根据哺乳动物和人的胚胎研究,介绍了内耳结构,第4节根据文献复习,阐述了迷路的结构,第5节是一张注释性表格。在这篇论文中,Reissner诚恳地说明,他对人胚胎的观察不多,主要工作是关于家禽胚胎的研究。以这一研究结果作为推论的依据,阐述了哺乳动物和人的内耳结构。Reissner的研究方法大体如下:从鸡蛋中取出胚胎,放入水中,再用黑蜡固定,然后用锐利的剪刀切片。一部分胚胎在切片之前曾放入醋中。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做连续观察,以确定迷路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Reissner在鸡胚迷路中恒定地看到了前庭膜,而这一结构是以前的文献中所没有阐述的。因此,他坚信进一步的研究也不会否定这一结构的存在。Reichert教授对此表示支持。当然,日后的研究也证实Reissner是正确的。Reissner最终成为Dorpat大学解剖学教授,后来,还担任过波兰 Breslan 大学教授。 Reissner的研究不仅限于迷路,他对哺乳动物和人的毛发也有浓厚兴趣。1853年,Reissner曾用拉丁文出版过一本书,书名为《哺乳动物和人的毛》,1854年,此书用德文出版。
Reissner死于1878年,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