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阳下山后天空仍是明亮的?这主要是因为大气的什么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5:06:58

光的散射

太阳下山后,太阳光虽然照不到地面上的物体了,但还可以照到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大气中的尘埃把阳光漫反射到地面,我们就会看到天空还是亮的。但要是再等晚些时间,太阳继续下沉,阳光就会连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也照不到了,这时我们就觉得天黑了。另外还有大气层能折射光线的原因在内,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散射噢
顺便说说散射作用导致的其他自然想象:
1 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依然明亮
2 日出之前天已亮,日落之后天不黑
3 晴朗的天空蔚蓝色,阴沉的天空灰白色
4 空气质量较差时,晴朗的天空也是灰白色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 电磁波同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发生相互作用,使入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其实质是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粒子在入射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电偶极子或多极子振荡,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与入射波频率相同的子波,即散射波。散射波能量的分布同入射波的波长、强度以及粒子的大小、形状和折射率有关。
大气散射是重要而且普遍发生的现象,大部分进入我们眼睛的光都是散射光。如果没有大气散射,则除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外,都将是一片黑暗。大气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又使地面除接收到经过大气削弱的太阳直接辐射外,还接收到来自大气的散射辐射,大大增加了大气辐射问题的复杂性。大气散射是大气光学和大气辐射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遥感探测手段的重要理论基础(见微波大气遥感、激光大气遥感)。
光和粒子的相互作用,按粒子同入射波波长(λ)的相对大小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当粒子尺度比波长小得多时,可采用比较简单的瑞利散射公式;当粒子尺度与波长可相比拟时,要采用较复杂的米散射公式;当粒子尺度比波长大得多时,则用几何光学处理。一般考虑具有半径□的均匀球状粒子的理想散射时,常采用无量纲尺度参数□ = 2πr/λ作为判别标准:当□<0.1时,可用瑞利散射;当□≥0.1时,需用米散射;当□>50时,可用几何光学。同一粒子对不同波长而言,往往采用不同的散射处理方法,如直径1微米的云滴对可见光的散射是米散射;但对微波,却可作瑞利散射处理。
瑞利散射 英国科学家J.W.S.瑞利在19世纪末研究天空颜绝时提出的。因最初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