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的和为话题的作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13:50:13
以和为话题的 急!!

品味孔子
这是一本可爱老头儿写的小书。

说它小,比起普鲁斯特洋洋洒洒汪洋恣肆的二百万字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它的确是小了些――可就是这本“小书”,足足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人的精神特征、意识形态和人格构成。在读《论语》时,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一个小老头的形象,由模糊到真实。

那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儿恐怕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弟子传承下来,竟可以流传千年,而那些拙朴的文字记录也折射出小老头儿古色古香且亘古不衰的人性关怀。说他可爱,是相对于他“始终的严肃”而言。

孔子重礼,重周礼,他说:“礼之用,和为贵。”“道不行,如礼何?如乐何?”他看到王宫大臣祭祀行天子之礼,气得浑身发抖:“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听到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简直有种童稚般的任性和可爱。有一件小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马房失火以后,孔子不慌不忙,“问人,不问马”。这么小的一个细节,许多读过《论语》的人恐怕都不会注意到。说实话,孔子过去在我印象中始终是一个不苟言笑、正经八百儿的又善于说教喋喋不休的老古董,说得头头是道满腹经纶,可我怎么也没看他为社会作贡献啊!直到读到这一段话“马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拿现在的话说这叫“终极的人文关怀”,我才看到了孔子身上散发的魅力。短短的五个字“问人,不问马”,在我心底留下了强烈的震撼――那是将语言和行为高度结合在一起时,人性的光辉力量带给我的触动。

《论语》里记载孔子唯一的一次哭,是在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后。有人对孔子说:“你呀,是不是悲伤过头了呢?”孔子答道:“我不为他哭,我还为谁哭呢?”看到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一个慈祥和蔼亲切富有同情心,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者一下子取代了正襟危坐一脸呆滞的形象。“为弟子而哭”的孔子不是圣人,不是讲究“喜悲形迹内发于心而外庄”的中庸之道的庙堂泥人,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长者。他最心爱的弟子死了,所以他号啕大哭,他“为之恸”,他将悲伤的泪水化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思……孔子是人,被神化了的孔子“我见尤厌而况他”。

孔子在通常意义上被神化了,这是统治政策的需要,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孔子是个“性情中人”。一日孔子对着不思进取的某人大骂:“老而不死,是为贼!”读到此,我哑然失笑,孔子的形象终于彻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