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政治题,高二上期的哲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1:09:13
本届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23年,先后召开100多次座谈会,收到了1万多件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注:《物权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制定《物权法》制定的必要性。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生产总值只有3.29亿元,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2007年宁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8年增长了59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58年增长了26倍和30倍。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2.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8.8万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意气风发地朝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

根据材料分析宁夏50年来的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1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指出,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这既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根据材料,回到问题: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经济效益的关系。

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权法》的制定是为了顺应国情民意的需要,这就是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而制定该法。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制定《物权法》,有利于保障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宁夏扶贫工作从当地的事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客观实际,体现了这一理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宁夏扶贫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体现了这一点。
(3)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世界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着的。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体现了这一点。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宁夏扶贫使得各族群众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这一点。
3.(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就是矛盾双方。
(2)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属性和趋势就是矛盾的对立性。对于企业而言,为了经济效益而不择手段、违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的行为。
(3)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就是矛盾的统一性。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这既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2.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材料: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不如问一下你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