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这首合唱曲是贝多芬作品《 》第四乐章的主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8:51:24

《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1822-1825),Op.125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第九(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是《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简介:

这部交响曲于1824年全部写成并在维也纳首演,获得很大成功。这部被瓦格纳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很大成功。这部被瓦格纳称为达到了交响曲艺术的顶峰,没有人可以超过了它”的“欢乐交响曲”,是在贝多芬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很困苦的日子里写就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自己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的人。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创作思想的总结。

第四乐章分三个部分,《欢乐颂》是它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原来有段宣叙调的唱词,开始是说:不,这会使我们想起过去的痛苦。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接下去,乐队先后三次分别演奏第一、第二和第三乐章的音乐主题或主题动机。贝多芬不甚满意。当木管乐器演奏《欢乐颂》主题动机时,他听了之后,立即说:啊,这才是我所需要的!但是,它演奏的还只是《欢乐颂》的雏形,还没有成熟。后来贝多芬把用人声演唱的宣叙调删掉,改成用低音弦乐器来提问,效果也很好。而且由于前面没有出现人声,当第二部分人声时,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经过乐队“酝酿”之后,出现男中音独唱:“哦,朋友!何必总是这一套老调,不如让我们歌唱一些更动听、更快乐的吧。”于是,他首先唱出了《欢乐颂》的第一段歌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