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女娲文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5:06:40
2008年11月,涉县地名办公室,任乃堂策划出版了《女娲文化》一书,细细品来觉得略有几分特色:一、拉大旗、做虎皮。二、瞒天过海。三、牛头不对马嘴。四、颠倒辈份。五、先否定后肯定。
大家如有兴趣请到涉县地名办公室购买。 女娲文化研究者

《史记·三皇本记》中记: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伏羲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造笙簧,故易不载,不轮五运。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己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

按司马迁《史记》的构架,中国远古代社会分为“三皇、五帝”时代。黄帝代神农炎帝而为“五帝”之首。女娲为神农氏之母,因功高而列入“三皇”。女娲补天的故事哙炎人口,女娲用黄泥创造人类的传说流传至今。女娲造人是我们先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解读,是有别于西方文明根本之处。“女祸补天”也是反映了我们祖先应对某种自然现象的一种解读,并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勇气及奉献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本源,也是女娲文化的本质。女娲氏乃炎帝之母,黄帝与炎帝同族。因之,三皇之一的女娲是中华圣祖。

“女娲补天”的故事,首先见于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一书之中。唐代司马贞作《三皇本纪》中又作了描述。后将《三皇本纪》补入《史记》之后,“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被列入正史而传世。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记:“(女娲)当其末年,诸候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木乘水,乃与祝融氏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断蹩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

《淮南子·天文训》记:“昔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女娲乃炼五色石补天。”

以上为史学家对“女娲补天”的记述。而地处湘中之地的楚南名山,浮丘山南侧天穿坳,用“女娲补天”来解读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这也许是“女娲补天”神话的本源。

在海拔300余米的天穿坳上,到处散落着直径3-5米见方的巨大花岗岩卵石群落,北面直垒向海拔752米高的浮丘主峰。对于这一自然景观,我们的先人用了离此不远的罗溪瀑布的现象来解读。

“罗溪瀑布”在天子山谷之中。站在谷底,仰望瀑布源头。只见洞天一片,瀑布如帛,悬在空中。似苍天裂缝,银河似泻,将坚如磐石的谷底山岩,冲击成直径数丈的水潭,潭深不可测。苍天裂,银河泻,是天穿坳那些卵石形成的原由。银河泻,八百里洞庭成泽国,绝顶山峰也成为一片汪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