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的问题【回答好再多加分,不要求全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23:19:01
『1』培养谷氨酸棒状杆菌时,为什么开始时碳氮比控制在4:1而稳定期要控制在3:1呢?
『2』“放线菌是一种丝状的、无定形细胞核的、能产生分生孢子的多细胞生物”这句话错在哪里?
『3』硫酸还原细菌对氢气的竞争不如产甲烷细菌吗?
『4』为什么有鞭毛的细菌成的是大而扁平且边缘波状的菌落?
『5』现代生产的许多饮料和糖果中的甜味剂不是蔗糖而是高果糖浆,高果糖浆是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转化来的,这一过程不需要的酶是(A.阿尔法-淀粉酶B.糖化酶C.葡萄糖异构酶D.纤维素酶【选C】)。请问整个反应过程是什么?
『6』氢气是化能自养细菌的电子供体吗?我怎么看北大的反应图解中H-H进去,H-H又出来啊?

【1】谷氨酸发酵中需要较多的氮作为合成谷氨酸的氮源,若培养基C/N比为4/1,则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若培养基C/N比为3/1,则菌体繁殖受抑制,谷氨酸产量增加。
【2】放线菌首先不是多细胞生物,另外放线菌中也有不产分生孢子的种。
【3】这道题要分情况,在硫酸盐缺乏或耗尽的生态系统中,例如在淡水中,硫酸盐的浓度通常很低,一般为10~200nmol/L,主要是甲烷菌占优势,利用氢;在富含硫酸盐的情况下,例如海水中,硫酸盐的浓度平均为28mmol/L,SRB占优势,产甲烷菌受到抑制。
【4】有鞭毛就具备有一定的运动性,细菌会向四周发散,所以通常其菌落就呈现出比较的,而运动的轨迹是无规律的,所以会出现边缘波状。
【5】我的个人观点应该是选B,生产高果糖浆的原料是葡萄糖,葡萄糖是由淀粉转化而来的。生产高果糖浆的基本过程是,含淀粉的浆液经过α-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形成糊精;糊精经过糖化酶的催化作用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在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这叫做葡萄糖的异构化。葡萄糖经过异构化,就形成了果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葡萄糖经异构化后都转化成果糖。这是因为葡萄糖异构酶催化效率最高时(温度为60~70 ℃),葡萄糖转化成果糖的比率也只有53.5%~56.5%,并且要使这一催化反应达到平衡,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生产上葡萄糖转化成果糖的比率实际上只有42%~45%,其余的仍然是葡萄糖。也就是说,这样的产品实际上是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叫做果葡糖浆。如果把果葡糖浆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分离开来,将分离出来的葡萄糖再次进行异构化,并且如此反复多次,最后的混合物中果糖的含量可以达到70%~90%,这样的混合物就叫做高果糖浆。
【6】化能自养细菌应该是其营养物质作为电子供体,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了,楼主看看这个有没有帮助http://www.xmublog.com/user2/dnalover/archives/2007/56109.html

1 初期需要让谷氨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