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1:35:28
课题是对联文虎,我需要解决这三个问题。1.课题现状分析 2.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3.课题研究内容
希望高手详细解答

1、(1)随着网络的传播,对联文化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网络上和现实里逐渐火热。对联高手不断涌现,人们开始重视对联。
(2)对联的雅俗共赏性得到传承。网络语言和手机短信吸收了很多对联元素,却开辟了新的语言风格。这跟早期对联亦庄亦谐的风格一脉相承。
(3)随着节假日气氛的浓厚,对联这个跟节假日相关的文体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对联的质量要求提高是一个趋势。
2、目的是关照这个文化现象的本身。挖掘这个文化的本质。意义从目的来生发。
3、内容从现状分析生发。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