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我解答这道论述题呀?:“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0:11:27

长期以来,语文课被作为单纯的工具课,语文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感情,变得冷冰冰、机械化。文言文教学被肢解为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活用,却忽视了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教材中生硬地追求与专题的契合而弃许多经典美文不顾,选取了《天论》这样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美文的文章。文言文本应是学生与中国古典文化的交流,却变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不亚于外语的工具,那些说理严密的议论文章、那些生动精彩的人物传记、那些文辞优美的山水小品,全变成了冷冰冰的待肢解体,又怎么能指望学生学习并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呢?

当学生读一首诗,首先想到的是它的修辞手法、思想感情;当学生读一篇古文,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型;当学生读一篇美文,首先想到的是它的中心思想、作家情感……这样的语文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这无疑割裂了语文与文化的关系纽带,也割裂了学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纽带。
君不见,现在的学生哈日哈韩,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却多停留在口头。一部日本的动画片让许多中国的孩子了解了山海经,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事!一个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为了让自己整日埋首于理科的脑子放松一下,读了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觉得挺有趣,于是进一步去读《论语》的原文,越读越有味道,不禁感叹:为什么高中语文课没有这么精彩!试问,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并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吗?而我们的语文教育都做了什么?
“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它显现着民族的个性和灵魂。”一个简单的汉字,一个简单的成语,背后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例如“武”这个字,武是战争,往往与暴力、杀戮有关,而在汉字中,“止戈”为“武”——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种爱好和平、博大包容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再如“九五至尊”这个成语,来自《易经》的乾卦,乾卦六爻的第五位是“九五”,爻辞是“飞龙在天”,而最上位的“九六”却是“亢龙有悔”,因为“过犹不及”,极端了就会“有悔”,所以反而处在它下位的“九五”是至尊,这与民族文化中对“中庸”以及“和”的崇尚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语文的文化性本体,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讲,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把语文教学作为体认民族文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