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高中历史问题解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2:32:19
1.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问题;
2.如何认识“实业救国”:{分析角度①爱国性、进步性②空想性、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不成熟。}
3.影响近代化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1.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问题

◆焦点: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

◆表现:①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大搞独裁,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② 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国,革命党人进行护国运动,袁帝制梦破灭。

③ 1917年,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张勋复辟失败。

④ 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

◆斗争的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认识:① 两次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② 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虽然保留了民国虚名,但仍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