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间关爱”的名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8:21:48
写出 这篇名作的主要内容{概括}
和名字

时常听到人们感叹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而令人感动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徒留义士伤心,英雄流泪。我不以为然。

  在非典那场灾难降临的日子里,我和所有人一样天天关注着疫情的进展,且不谈医护人员临危受命,奋战一线,单是电视画面上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镜头便让我一次次地为之动容:在隔离病房外面的树上挂着一个个鲜艳的中国结,树杆上钉着一张张心形的粉红的谢卡,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 人们籍此传送着对医护人员深深的感激。而病人和隔离区外的人们隔着很远的距离舞动手臂相互招呼!感动、温情、关爱,汇成一股暖流在时空间涌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又一次因为灾难的到来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每看到这个场面,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98年抗洪抢险时的场面:水一浪高过一浪,没过了子弟兵的胸膛,他们手挽着手,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江水一次又一次凶猛的冲击。天空下着雨,我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谁也不认识谁。这场雨还要下多久?我们还要在冰冷的水里泡多久?谁也不知道。只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而做着同一件事,只是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爱,基于对父老乡亲的真挚,他们无怨无悔。

  “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评选出的一位不平凡的女士,她的事迹一直萦绕在我心上:54岁的王选, 87年留学日本, 95年开始从事细菌战调查, 97年成立的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索赔诉讼原告团中她被推举为总代表。当历史的血迹正慢慢风干,当受害者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的时候,她对当年日军细菌战的受害者——而今年逾古稀的老人们抱以的不仅仅是同情。为了让受害者的权利得到最大的体现,她放弃了赴美留学的计划,数年奔波,进行了艰难的调查取证工作,并27次赴日开庭。时隔六十年,她与受害者非亲非故,她为的是什么?

  这些,难道都不足以感动我们?或许,我们不该等到抗洪的时候才了解子弟兵的无私胸怀,也不应该等到非典来临的时候才懂得白衣天使的高尚情操,更不该因为个别的腐败而全盘否定党的领导。

  诚然,现实社会中的个别现象确实让人心寒,但,如果让我们视野更开阔一些,或许应当改变这种看法。如果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是选择充当看客,而是选择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那么英雄也不至于孤独落泪,如果每个人都多给别人予爱和同情,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也许就能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