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楞严净土圆解印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3:59:37
末学研究净土经典和楞严经有些时日,一直希望能建立完整而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昨天晚上结合各方面的所知,建立了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宇宙及人生之模型,写在下面希望具眼知识给予印证或者开示。

在宇宙人生中真实存在的元素有两类,一是清静本然、周遍法界、寂照觉知的真如本心,另一类是佛和众生的支点,每个佛对应一个支点,每个众生也对应一个支点,佛有无数,众生也有无数,支点虽然实有,但是不包含任何东西,只是佛与众生的代表符。

支点可以看作是佛和众生的本体,虽然每个佛和每个众生本来都完整地拥有同一真如本心,但是佛如实地用真如本心觉知,而众生则依真如本心发生妄念,生成山河大地,诸有为法,甚至到最后迷妄到只认一己之身躯为自己,只认六根能觉知,而忘记了自己周遍法界寂照觉知的真如本心。

众生之妄念及诸有为法虽然全体是幻,但是对迷失的众生来说成为实有,于其中沉迷爱憎而造业轮回。诸佛无妄,唯有真如本心,但能如实了知众生的全体幻妄。

最初产生妄念的那些众生在妄造世界的时候,其它众生也能通过真如本心了知那些已被妄造出来的世界,于是这些众生或者因爱而加入到已有的世界,或者因憎而自己新造世界,由是众生分处各自的妄造世界中。

众生在妄造世界中受苦,诸佛觉知,希望救拔它们,如何救拔?对沉迷过深的众生,只能暂时在妄造世界中为它减轻痛苦;对有心出离的众生,可以直接开示真如本心,翼彼直了成佛。因此八万四千法门,对应不同根机的众生,然最终之目的,是希望众生回归真如,永断苦因。

然而久处沉迷的众生,即使明心见性,对爱憎顽习也无可奈何,于苦海中遥望真如本家,不知道如何回归。因此诸佛为众生开设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彼净土之种种美好景象,于明心见性者,固然可有可无,然于贪着世乐者则非有不可,故明心见性者于净土之美好景象,应视作彼贪着世乐众生之良药,而不可视作极乐世界境界低劣的证据,何况即使是明心见性者,又哪能一时就彻底断除对世乐的贪着!

明心见性者用此最后一生,当时时觉照世之幻妄而求出离归真;亦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以仗佛慈力,穿越苦习,至极乐无忧患地,而后安心成佛;还当处处利益众生,救其苦恼,示其心性本家,告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大慈航。

“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清净本然”

仅供师兄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果然你读的经被人“现代化”过了(读经尽量要拿到第一手资料,让魔民不得其便)!,正确的断句是节奏是: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上面一串要一口气读(除了断句节奏不对,你节选结束的位置也不对)。节奏错误,意思走样,就见不到法义了。按正确的节奏重读一遍,应该不难理解意思。。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悟者如是说。
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个纳法,主人公在哪,想清楚或许许多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末学境界有限,能说的也这么多了

三界六道 唯自心现 水月镜像 岂有生灭? 本心 本心!

哈哈,用心良苦,但求一笑,一花因缘,哈哈,看看妙不妙啊,哈哈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味 迟速不同伦
( 大意是:正觉性海澄湛而圆满,圆满而澄湛的觉性元本妙明,元本妙明的觉性朗然常照,照性至极,所照妄立,所照之妄即立,就亡失了本觉圆满澄湛的照性,照性迷失而妄有虚空,又依虚空而妄立世界。坚执妄想,妄想澄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