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间记录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3:19:10
求助:关于古代混合记录时间的问题。

据我所知,中国共有三种记时方式。
1,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基督记年+格里果里历法记月日,比如今天是2009年1月27日。新年开始于1月1日。
2,汉武帝开始,帝号记年+农历记月日,比如唐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滕王阁宴会,(或君主纪年+农历记月日,如鲁国新国君郑伯“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新年开始于农历的正月月初一(即春节)。
3,从黄帝开始(传说),天干地支记年记月日。“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十月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前720年二月初十日)。新年开始于农历的立春日(有时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有时是农历的正月月初十,或者其他日)。

在实际中,中国古代多以以夏历为基础,农历、帝号、干支混用记年、月、日。比如(典型,唐朝王勃所记):“上元二年,岁大乙亥,十有一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将之交阯,旅次南海。”

应该说,农历、帝号、干支混用,更能准确表达实际的时间。但我被王勃的这一句搞迷糊了。

我的初步理解是:
1,上元:唐高宗李治的一个年号。上元二年主体时间与基督675年主体时间相当(是约等于,最好不要简单地认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2,岁大:这一年的末月(也就是腊月)为大,也就是有十二月三十日这一,即“大年三十”。(农历有大年三十,大年二九两种)
3,乙亥:这一年干支中为乙亥,生肖中为猪年。
4,十有一月:即农历十一月。
5,庚午:这年的十一月干支中为庚午月。
5,朔:没有月亮,即历法上的初一。(古时有“无月为朔,满月为望”之语。现代知识、现代文解释就是:“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6,七日:即农历的初七。
7,丙子:这一年的这一月的这一天,干支中为丙子日。

但我查实用万年历得:上元二年十一月初七日这一天在干支纪年上应为乙亥年丁亥月丁未日相当于西历675年11月29日(星期四)。
1,上元二年≈乙亥年,

以古人行文的习惯,很少用月干支,日一般用干支。
“十有一月庚午朔”指十一月初一同时又是庚午日
古代的历法很多
---------------------
是“大唐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二月乙丑朔十五日己卯”吧,应该是景龙二年二月,乙丑日是初一,那个月十五日是己卯日,乙丑朔可能是标以下那个月开始的日期。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