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西蜀国史上,刘备伐吴是一大败笔,这个时候诸葛亮只知道苦谏,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2:43:51

提供两种不同的意见,以供参考:

1
正史没有记载诸葛亮对伐吴的态度,而在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很多记载中都相信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相反的观点很少。但是,可能的实际情况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反对伐吴,而且,还是全力支持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先从诸葛亮的出身入手吧。他的祖父诸葛丰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典型,他显然遗传了其祖先的优良品德;他后来学习成长所处的环境----荆襄名士圈,是著名的坚守儒学理念,忠君爱国的“清流”党人所聚集的圈子,他的长辈师长们从小就培养出诸葛亮兴复汉室的伟大理想。这也是他后来全心投靠具有相同理想的刘备的主要原因,而且,他的一生也都是在为这个伟大理想而“鞠躬尽瘁”。

接下来分析一下《隆中对》。《隆中对》其实是诸葛亮针对刘备集团提出的相当具体的发展计划,是伟大的战略规划,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弱小的刘备集团一步步走向强大,它浸透了诸葛亮前半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其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隆中对》的最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诸葛亮和刘备的理想----“兴复汉室”。在这个计划中,荆州,是必不可少的最关键一环。“荆州北拒汉沔,利尽南海,动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这句话把荆州的重要性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蜀汉必须要把握住荆州,兴复汉室,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并进,双箭齐发,才有成功的可能。他不仅仅需要眼前的成功(占据益荆两州),还需要将来的辉煌(兴复汉室)。
可惜现在关羽丢掉了荆州这个必争之地,就使诸葛亮的远期规划失去了实现的基础,兴复汉室也将成为一场空!本来,他的规划一直顺顺当当的执行着,似乎目标就在不远的将来向自己招手了----突然之间,眼看就要化为泡影,你说,孔明能不急?

另外,诸葛亮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17岁隐居隆中,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34岁时率军入蜀,一共在富饶的荆襄大地上生活了17年,其中,由他主持治理荆州的时间就达5年之久,这片土地浸透了他的心血,这5年,在这里,他把他的治国理论很好的付诸实践,为其日后位极人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深爱这片土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