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储量级别?储量有哪些级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2:25:34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储量级别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与技术经济可利用性的标准。储量类型与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国家与矿山企业正确掌握矿产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控制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目前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这个原则有两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地质工作的程度,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由高至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两被冠以“探明的”、“推测的”、“假定的”、“假象的”形容词;纵坐标代表储量或资源的经济可利用性,随着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由高到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被冠以“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形容词。为了区别能从地下体回收的矿产物质与地质圈定的矿物物质,美国这一分级方案又将查明的地下储量分为“储量”和“储量基础”两个概念,前者是可以从地下真正采出的部分,后者是地质圈定的部分,它包含了可采出的储量和由于设计、开采、安全等原因不能采出的部分。按照这一分类体系,矿产资源被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储量(探明的、经济的)、推测储量(推测的、经济的)、边界储量(探明的、边际经济的)、推测边际储量(推测的、边际经济的);探明的次经济资源量、推测的次经济资源量、假定的资源量、假想的资源量。
1979年,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储量资源分类方案。199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了“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量分类国际框架。这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固体矿产矿床而建立一种广泛的和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所作的最新尝试。同美国1980年的分类方案相比,这个方案用三个坐标轴而不是两个坐标轴来框定储量/资源的类型。第一个是地质轴,表明地质工作阶段,由深而浅为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第二个为可行性轴,由深而浅为可行性研究/采矿报告、预可行性研究、地质研究。第三个轴为经济轴,由深而浅为经济的、潜在经济的、内蕴经济的。按照这一体系,可将储量/资源框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