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教育思想或主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08:44:00
我不要网站和连接!!! 我只要现成的!!!
在线等!!! 加分!!!!!!!!

早在1864年,李鸿章就向总理衙门提议在科举考试中专设一科,使学习西学的读书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但总理衙门没有采纳.后来李鸿章又直接向朝廷提出改革科举和用人制度.他抨击科举强调小楷试帖”太蹈虚饰”,并呼吁”另开洋务进取格”,建议凡是沿海省份都应设立”洋学局”,教授西方科学技术,可惜直到多年以后朝廷才同意在科举中加入有关西学的试题.(改革科举是李鸿章提出的最大胆的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国家体制的改革.他建议西学学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与正途出身无异.”而充斥着四书五经的科举考试在19世纪已经成了中国社会腐朽的根源,读书人只知道”之乎者也”,对西方的工业革命后的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无所知.只知道整天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做着金榜提名光宗耀祖的春秋大梦,对科学技术却毫无兴趣.这无疑严重阻碍了中国在科技和思想上的进一步发展.李鸿章也许仅仅是从掌握西方科技的角度考虑建议开考工科.但是如果他的改革建议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大量了解西方的知识分子可以入仕进而掌权,也许会对晚清朝廷产生巨大影响,使其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惜李鸿章的改革计划到清朝灭亡也没有最终实现.)
  在向朝廷建议改革科举的同时,李鸿章自己也广设学堂培养西学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上海同文馆”(1867年与江南制造局新设的翻译馆合并,该名”广方言馆”).招收了四十多名年约十几岁的学生教授英文,数学和科学.

  李鸿章为了造就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西学人才,不仅在国内推进科举改革、兴建新式学堂;而且力排众议,派人出国留学。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提到“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接年分起挨次回华。”1872年,第一批三十名幼童被送往美国,随后三年又有三批被送到美国,到1875年共达到120人.但是由于朝廷中有人指责这些学生到了美国后剪了辫子,忘祖背宗,使得大部分人都没有完成学业就被清廷招回,并且不受重用,庸碌的走完了一生.

  同时1877年李鸿章和沈保桢联名上奏,要求把船政学堂中三十名优秀的学生送到欧洲深造,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包括严复在内的六名学员进入了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有四名在法国瑟堡造船学校学习,五名在法国土伦海军船厂学习,还有五名在巴黎国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