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有什么不同?变化原因是什么?s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6:23:47
RT.
如题.
好的我加分.谢喇.

这个问题我觉得相当的复杂了,很难在一万字里全部说清楚,甚至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一书了。因为比较现在和过去过年的不同,基本就是比较过年时一些民俗的变化,而民俗在各地都各不相同,比较北方大多会在过年吃饺子,而南方则会做一些甜食等等。这里我只能简单大概的说一些个人的体会,以做抛砖引玉。
现在多数人都认人过年的等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特别是在城市里,这种观念相当有市场。我觉得(其实很多也是听别的教授分析,自己比较认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过去过年,最开心应该是大家热热闹闹的围坐在长辈周围一起吃年夜饭了,小孩子们还会因为可以拿到压岁钱而兴奋不己,而现在这两点都已经平淡了很多。之所有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首先来谈谈过年的吃,过去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平时吃得都相对简单,一年中仅少数一些日子才会打打牙祭,给一家人吃顿好的,而过年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所以,不论平时日子过得怎么拮据,年夜饭还是很重视的。鸡鸭鱼肉都是要尽可能的备齐全,特别是鱼,因为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在里面,很多地方的人不论生活条件如何,都会想尽方法也要在过年的时候吃上条鱼,另外,像火腿、腊肉之类的,也基本只在过年才会进门。所以过去,人们对过年的吃还是很期待的。而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资已经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几乎所有以前在过年才吃的东西。基本现在平时吃的和过年也没多大的区别了。除了少数一些食品——像我们这里过年要吃的春卷,虽然不能说味道有多么多么的好,但因为几乎是只在春节可以吃到,所以还是相当受欢迎的,不过它现在的象征意义似乎更大一些——我们对过年时的吃也已经不再抱有多大的期望,所以,这方面的热情也减淡了
再来说说“行”。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一年到头,日夜为生活操劳,少有休息,亲友间也少有相互走动,如果有长期出行在外跑的,一年之中也难得在家呆上几日,更不用说是大团圆了。而过年时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所有的人都能坐在一起聊聊一年来的收获,一年来的艰辛,分享一年来的快乐,一起在长辈前尽尽孝心,长辈们这时也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这么难得的机会当然人人都会去珍惜,去用心度过每一分钟。而现在想聚会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几通电话下来,约好时间和地点,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