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赏析林景溪的《溪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4:03:17
越详细越好,在线等,有翻译更好,谢谢各位了~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鉴赏】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

  大意:南宋灭亡后,诗人时怀旧君故国之思,在清秋清冷之时,更觉愁思郁结。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去。矫首遐观,但见初月挂高树;微风冷吹,似觉酣酒已半醒。林中高树萧疏、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流萤掠影,诗人踽踽独行,心绪不宁,唯有闲坐,百无聊赖地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浮光。此时,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诗人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那点渔火必是渔歌放处。全诗语淡辞婉,营造了一个月淡风清、叶落萤流、歌远思渺的清秋夜境,字里行间氤氲着诗人落落寡欢、郁郁失意的孤独之情,也隐见诗人的孤愤和孤高。本诗充满了故国之思,并非一般的悲秋诗,诗人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孤独苦闷和漂泊无依的情怀。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