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演讲稿 关于文明祭祀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7:03:18

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好“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烘托文明城区创建氛围,涪城团区委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全区中小学开展纪念革命先烈主题教育团队活动。

活动期间,围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各中小学以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为载体,把“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教育同宣传、歌颂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讲革命英雄事迹、革命诗词朗诵、向革命先辈学习征文、为军烈属义务服务、“网上祭扫”、烈士墓前说心声、到烈士陵园祭扫等一系列活动,广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月4日,实验中学举行了“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为主题的讲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的主题团日活动;4月5日下午,东辰高中举行了“清明祭”远足拉练社会实践活动,900余名师生从学校出发,步行10公里到南山烈士陵园祭祀先烈;同日,绵阳六中等多所学校也组织学生到南山公园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为烈士们献上鲜花、进行默哀;4月6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