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谥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8:08:53
有些皇帝的谥号怎么都是什么什么王(三国吴第2任皇帝会稽王孙亮) 什么什么公(三国魏第4任皇帝高贵乡公曹髦) 什么什么侯(南朝齐东昏侯萧保卷)
是咋个回事 为什么会给这些谥号 还有 所谓的什么废帝少帝到底有谥号吗
还有解释下谥号的意义 褒义的有哪些 贬义的有哪些 中性的有哪些?

谥号

都是皇帝死后才有的

是对他们生前的描述

你局的前两个都是被贬的,后面就是政权已经不行了

所以就这样

废帝就是在位期间被废了皇帝位
少帝就是几岁的小孩子,甚至婴儿,都是掌权者的傀儡

贬义的哀..灵.. 褒义的有昭..襄

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记.殷不纪》说: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 「纣」可能是同人给他的恶谥。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之父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日文,称周文王。秦朝曾经废谥号。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子( 嗣皇帝)议父( 先帝)、以臣议君; 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 亦无庙号) ,对大臣也不赐谥。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 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 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 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 太子即改谥为成( 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